周宏春:碳中和:需要对相关概念进行一次大讨论吗?

更新时间:2022-01-17 16:01点击:2742次

以下文章来源于宏春观察 ,作者zhou5605

周宏春
 
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,原副巡视员,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。雾霾治理总理专项顾问组16人成员,中国循环经济50人成员。商务部内贸专家,国家林草局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,中国地调局专家委员会专家,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节能专家,北京市讲师团专家;南京大学客座教授、南开大学“985工程”循环经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学术领导小组委员、中科院生态中心客座研究员等。研究领域为资源环境、可持续发展、循环经济、低碳经济、绿色经济。发表论文500余篇,出版专著或参与编著20余部。


图片

碳达峰碳中和,随着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》和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的相继发布,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已经面世。然而,在实践中,无论是专家之间还是基层干部之间,对许多概念的理解,还是见仁见智,甚至相去甚远。


本次随笔,主要对双碳目标中涉及的一些概念进行讨论。

一、关于碳达峰的时间问题

习近平主席于2020922日已经向国际社会宣布,这一点还需要讨论吗?个人认为还值得广泛讨论。主要原因在于:对于我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,不少学者和基层干部的理解相去甚远。有学者认为,我国达峰时间越早越好,峰值越低越好;有一位山东学者研究认为,我国可以在2029年达峰。这位学者的文章转发到一个群,有人马上提出质疑,并留下一句话:中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。碰巧我在群里看到这样的事情。我的第一反应是,这两个人说的并不是一回事,研究者提出的是全局性时间,而质疑者说的是率先碳达峰城市或地方的时间。虽然在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文章中看到碳达峰越早越好的提法,但想查查这个说法的出处及其中的道理。据我粗浅了解,国外许多学者说过这样的话,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德豪斯。但是诺德豪斯后面还有一句话:转型会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负担。大多数国内学者说的是,达峰越早越好,还会创造多少增长点、就业机会之类。对此,我是有疑问的:既然碳达峰越早越好,为什么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,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意见不一致呢?为什么发展中国家要增加碳排放呢?学过环境经济学的人都知道,人均收入与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,这个关系就是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揭示的规律:这也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不同认识背后隐藏的道理:在欠发达阶段人均碳排放是低的(可能与发达国家某个排放水平相同,但发展阶段却差了很远),随着发展过程,碳排放会逐步增加;在到达峰值后碳排放开始下降。 


技术依赖与资源依赖最大的不同在于,资源是有限的,资源的利用严格排他,而技术没有有无之分,只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。这里,将对非化石能源技术的重视和发展,标志着人类开始了从资源依赖向技术依赖过渡的第二次能源转型。这一观点能否成立,是值得商榷的。将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界定为技术依赖型的能源体系,也是难以成立的。2021年东北地区出现的拉闸限电表明,可再生能源也是资源依赖型的能源。因为如果没有风力资源,风电装机再多也发不了电;如果没有太阳光照资源,光伏发电板再多也发不了电。通常,人们认为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、人为不可控制等特点。通俗地说,无论是太阳能还是风能,并不是人们想用它的时候就有的,如太阳下山后光伏板就不能发电了,没有风的时候风机也是不能发电的,这就是间歇性;由于这一特点决定了,可再生能源发电是人没有办法控制的,无法做到想让它发电就发电的。此外,可再生能源密度一般都很低。根据比尔·盖茨《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》一书中的汇总内容,化石能源功率密度高达50010000瓦特/平方米,而太阳能、水力能、风能、生物质能都远远低于这个水平。大家熟知的事实是,太阳能利用有光电和光热两种形式,无论是那种形式,都需要一定的技术。如果仅凭此认为可再生能源是技术依赖型的,难道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就不需要技术吗?这里的讨论,并不是要将可再生能源拉下神坛,而是让大家知道一些常识。不能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就当作我在为碳中和出力了,其实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。要开发利用密度低的可再生能源,需要很多的自然资源消耗,以生产光伏发电板;也需要较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。有人可能会认为,我国的有些专家在有意无意地为外国技术或资本代言,这样的话听起来很不友好,我不太愿意用这样的表述。


后面还要讨论一些概念的内涵,如果你对什么概念还心存疑虑,可以留言我们一起讨论。


(编辑:admin)